【募資計畫-音樂製作篇】
-「能找到一個聽得懂我的音樂,
願意用自己的才華為她添上色彩,
並且不奪走原料的藝術家,
是多麼幸運的事。」
我的專輯製作人,日京江羽人,如是也。
日京江羽人是我大學時期吉他社的學長,在獨立音樂圈工作超過十年,發行過三張專輯,身兼創作歌手、音樂製作、編曲,近期還客串脫口秀演員。
和他一起工作,是製作這張專輯最大的收穫。
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談論音樂的本質、精神,
「什麼是好的音樂?主流音樂怎麼玩、我們要怎麼玩?」
對像我這樣對主流唱片製作流程陌生不已的新人而言,
其實是沒辦法回答這些問題的。
可是他不厭其煩的告訴我:「你的音樂是什麼樣子、就讓她長什麼樣子。我們要做的只是把她磨得漂亮一點、精緻一點。」
但,「我的音樂是什麼樣子?」,我只會一把吉他自彈自唱,會不會是一種侷限?「她還有別的可能嗎?」
在這個數位音樂發達的時代,一台電腦、一套編曲軟體,就能夠做出上千百種的虛擬樂器、聲響效果,為了讓我的專輯,能夠貼近創作初衷:靠近自己,這張專輯我們最終選擇用真實的樂器,而不是數位軟體編曲,因為對我來說,「自己應該是質樸的、有情感的。」
摸索編曲的過程有許多驚喜和享受,也同時不斷在面對自己的限制。我並不是一個靠彈吉他吃飯的人,這張專輯裡你不會聽見精湛的吉他技巧,但你會聽見一個唱歌的人,和吉他產生共振、讓內心情感能夠傾瀉的音樂。
製作一張專輯的費用,坦白說可大可小,從編曲、製作、錄音到後製,找厲害的老師來成就一張精緻的專輯,需要很多很多的錢,也是多數人的選擇,而我們想的是:「怎麼樣在有限的預算裡,讓我的音樂如其所是?有我的樣子。」
籌備專輯的前半年,我們一週見一次面,慢慢把做專輯這件事,融入生活,變成一種態度,我發現,那讓我開始慢慢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音樂人,我指的音樂人不是靠音樂賺錢、接案子的人,而是「認真思考、感覺、嘗試,我的音樂是什麼」的每一步。日京常告訴我:「花很多時間在想觀眾要什麼,不如想你要什麼。」、「妳的音樂有某種一致性,堅持下去,久了就會是妳的風格。」
很多道理或許現在的我還不完全懂,但它讓我對音樂的想像更寬廣,也更能欣賞自己的作品,雖不成熟、不商業,卻是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。
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看見日京江羽人,是在東吳大學吉他社社辦,他拿著一把木吉他自彈自唱,說說笑笑的樣子,有他的地方好像就有聚光燈,我們都變成舞台下的粉絲。沒有想到有一天,自己的專輯,能有他的參與。
這張專輯是他帶著我完成,你們會聽見,屬於我們撞出的音樂。期待當那一天到來,你會感受到什麼…
#一生一張單程車票
#謝謝大家募資開跑一週已經募到三分之一
#小賴的專輯日常